宝力根寺

日期: 2022-08-10 浏览量:442 文字大小:

宝力根寺的蒙语,汉译为白泉寺,因“三泉圣井”喷发白雾而得名,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阜新县大板镇,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寺前一棵槐王胸围3.3米,枝繁叶茂,为蒙古贞第一位王爷所栽。相传普安寺四世活佛受达赖喇嘛指派,长途跋涉来到海棠山传佛,因过度劳累染病,便到此地修养,每天用圣涧水洗漱、饮用、疾患竟不治而愈。于是,活佛便在此修建寺庙,作为避暑休假的行宫。景区内有很多契丹遗址、古墓以及唐朝薛仁贵古战场。与其毗邻的蒙古贞敖包园,每年都举办敖包节,周围群众自发举办各种祭司、竞技、歌舞等活动,充分展示蒙古族民俗民风及民族美食。
     


宝力根寺

 

宝力根寺风景是AAA级风景区,景区坐落在阜蒙县大板镇衙门村查干宝力根山南麓。景区由三山一涧一寺庙组成。其寺庙始建于清嘉庆6年(公元1801年),由它神奇的“三泉圣井”喷发白色雾气而得名(蒙语为查干宝力根,汉语俗称白泉寺)。         
白泉寺,俗称“小喇嘛洞”,与之相距4公里的普安寺称“大喇嘛洞”,遥相对应。在白泉寺半山腰,顺山而下有一小溪,溪由泉至,溯源而上,泉时而出自于巨石下,时而流出于柳树丛中,水流淙淙,欢快惬意。其间有一池,泉水汇聚池中,水别于山青水绿而呈现白色,故得名“白泉”。泉水清澈甘甜,沏茶极鲜,也是历代活佛饮用净身之水,堪称“塞北第一泉”。



宝力根寺古槐王

       

白泉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苍松翠柏层层环抱,奇石异草遍及山坳,整个地貌似“簸箕”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从南向北由宽到窄,由一马平川到陡峭山峰,加之庙宇依山靠石而建,气势恢宏。每当夏季来临,这里满目葱茏,山光水秀,泉水叮冬,溪水潺潺,悬崖峭壁,景象壮观。在白泉寺旁,有一古槐格外引人注目,主干低矮,胸围3.3米,根植于深山中,无侣无伴,好象在向人们诉说着小洞山的苍桑史,它虽经千余年的风霜,仍枝繁叶茂,刚毅奔放。          

白泉寺风景区内,现有数尊刻于巨石上的佛像,有宗喀巴,释迦牟尼,度母,关公,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人物。          
  《辽晋国夫人墓志铭》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辽晋国夫人墓》于1949年11月发现于小洞山。墓中出土了汉文墓志一合,还有陶瓷器,铜铁器和装饰品等,该墓志铭,绿沙岩刻制,较为完整。志盖方形,边长93.5厘米,顶面中心有46厘米的方形平面上刻楷书阴文“故晋国夫人墓志铭”二行八串,四边磨成斜坡,志盖通厚15厘米,边厚5.5厘米,盖光素无纹饰,现左上角稍残坏。志石变方形,边长与盖同,厚13厘米,志石面边缘阴刻直沟一周,边线内刻志文,志文楷书共三十行,满行三十字,总计835字。          
  在小洞山有一奇洞,洞口于巨石旁,洞口径约60公分,四周遍生荆条、杏树、灌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给人以神奇之感,洞深莫测,黑不见底。据传,此洞从来无人走到底,只是下去几米深,口窄下阔,凉风溲溲,暗无光亮,无人敢下去探险。距奇洞约3000余米处,有一奇异地段,一丛柳一巨石上下成两个天地,蹲于巨石上,小溪从柳丛下流出,石下山芹、蒲草葱绿,石上距柳丛一米远,冰雪尚有尺许厚,丝丝凉意扑面而至。此冰直到5月中旬方能化净。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