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日期: 2017-09-01 浏览量:185 文字大小:

今年以来,我县的农业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克服农资价格高、气象灾害多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2017年上半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4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05%。完成增加值18亿元,可比增速为1.8%。上半年全县农业经济仍然保持相对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种植业概述

全县上半年种植业主要出产的农产品为蔬菜、设施水果等。截至今年6月末,全县种植业总产值17亿元。全县蔬菜、瓜果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0.4万亩、0.8万亩,同比减少13%、42%,其中设施蔬菜、设施瓜果类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3万亩、0.7万亩,同比减少36%、43%。从产量来看,蔬菜、水果的产量分别为:88687吨、17427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9%、41%,其中设施蔬菜、设施瓜果类作物产量分别为68609吨、13758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6.6%、48%。蔬菜、瓜果类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减少。

干旱是对农业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对种植业的影响更是直接且巨大。由于降雨严重不足、部分乡镇设施数量有所减少,且新建设施存在未播种和新播种的蔬菜未到成熟期等诸多因素,导致二季度当季设施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第二季度农业经济增长。

二、畜牧业生产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县畜牧业生产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产品产量供应充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畜牧业生产实现产值21亿元。据畜牧部门提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44万头、5.7万头、140万只、14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5%、-5%、23%、-15%。从肉类产量来看,肉类总产量168727吨,同比增长6%,其中:猪肉产量100900吨,同比增长3%。

生猪市场不容乐观。截至今年6月份,生猪价格为6.9-7元/斤左右,去年同期价格为9.6-10元/斤。生猪价格下跌意味着生猪养殖收益降低。同时,由于今年上半年大部分地区干旱,玉米作物受之影响较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饲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因此,今年生猪养殖户的收益较低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三、林业及农业服务业生产情况

据林业部门统计,2017年上半年本地区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4.5%。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田粮食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也随之大大提高,春季是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的旺季,今年农业服务业的产值在2016年上半年的基础上增加4%,总产值达1亿元。

四、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县农业经济总体情况走低,说明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对水利基础设施维护不够,出现机械操作困难等现象。连续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最大的难题,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势在必行。

2、行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价格低迷,不管是种粮还是搞养殖,“成本大、效益低”的现实吞噬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认定务农不如打工。作物种植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忽视了对田间、地头作物的管理。

3、防灾抗灾压力大,信息预警机制不完善。春季以来,气温偏高、风力偏大、降水偏少,严重的干旱不利于农业生产,而我县绝大部分农作物都是露天种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好,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获取农业和气象信息的途径单一滞后,导致农民只能被动抗灾。

4、农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农户难于预测市场行情,风险较大,影响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分析,面对 “十年九旱”的特定自然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县农业生产,可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首先,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和水平,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确保机井和排灌站得到及时维护,预防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免费向全县农民提供按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的服务。每年定期到田地里取土检测,将土地肥力变化的第一手数据送到农民们手中,为全县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继续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一是重点加强推广农业和粮食优质高产优良品种,集成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同时,加大对我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发挥乡镇农技人员的作用,真正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养殖户,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指导养殖户科学管理,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3.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综合报送,引导农民主动作为,由被动抗灾变为主动抗灾,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养殖。

4. 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以农业保险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在我国农业各个部门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种植业,农民面临自然灾害风险(旱、涝、风、雹等)、市场风险(价格波动、销售难)等。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农民抓住增收机会,增加投资,转变结构与方式,采用农业新技术。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打破农业保险 “供求双冷”的僵局。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