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7-07-25 浏览量:95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截止到今年六月末,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9.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1%,增加5.4万亩。全县种植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今年我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1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04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0.1%,减少0.4万亩;谷子播种面积2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90.6%,增加11.4万亩;高粱播种面积8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8.1%,减少0.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3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406.0%,增加27.5万亩;薯类播种面积1.4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22.1%,减少0.4万亩。
由于今年遭遇严重干旱,截至6月18日我县才普降雷阵雨,全县平均降水量22.6毫米,此次降水过程极大的缓解了前期旱情,大部分农户才开始进行春播。春播结束之后,全县大部分地区受气温偏高、风力偏大、降水偏少等多种不利的气象条件影响了种子发芽出苗,部分乡镇由于出苗率低而毁种。针对干旱对全县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引导农民改种成熟期短的玉米品种、杂粮豆类、青贮玉米等晚熟作物,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优品种构成抗旱抢播,降低干旱对农户造成的损失。
二、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其中花生播种面积减幅较大
全县油料播种面积80万亩,其中花生播种面积达到74.5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38.9%,减少了47.5万亩。对于花生这样的大田作物,往年都是在4月20日到5月20日进行播种,但由于今年春季以来降水严重不足,且一直没有有效降雨,不利于花生适时播种,对花生播种出苗造成很大威胁,导致农民选择种植其他生产期较短的作物。
三、蔬菜、瓜果、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同幅度的增减
蔬菜、瓜果类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0.4万亩、0.8万亩,同比分别减少13.3%、42.0%;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0.9万亩;生麻、烟叶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0.2万亩、1万亩和1万亩,同比分别减少88.4%、32.2%和12.8%。由于近几年我县遭受不同程度旱灾,致使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减产,部分地块甚至绝收,频发的旱灾逼迫农民“主动避灾”,灵活调整种植结构, 这也为中草药材及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留下了较大的余地。
四、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虽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客观分析,农业生产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农户难于预测市场行情,风险较大,影响农户种植热情;另一方面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价格低迷,种粮 “成本大、效益低”的现实吞噬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粮食作物减产严重,农民认定务农不如打工。作物种植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忽视了对田间、地头作物的管理。
2、种植结构不合理。首先,农民盲目跟风种植一些农作物,导致农产品在销售中会出现价格下跌等问题。其次,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小规模经营模式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难以集中到种植大户手里,无论从预期收入和成本上考虑,农民们都不会加大投入,粮食生产难以迈上新台阶。连续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最大的难题,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势在必行。
3、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一直以来,我县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加之今年上半年降水严重不足对农作物播种及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我县的灌溉设施老化失修、水利基础设施维护不够,出现机械操作困难等现象,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
4、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滞后。我县绝大部分农作物都是露天种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好,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获取农业和气象信息的途径单一滞后,导致农民只能被动抗灾,防灾抗灾压力巨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滞后制约我县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综合分析,面对 “十年九旱”的特定自然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现实问题,农业生产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和水平。首先,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排涝抗旱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免费向全县农民提供按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的服务。每年定期到田地里取土检测,将土地肥力变化的第一手数据送到农民们手中,为全县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服务。
2.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提高种粮效益。
3.积极推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加快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推广手机短信、电视专栏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涉农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综合报送,引导农民主动作为,由被动抗灾变为主动抗灾,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4.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一是重点推广粮食优质高产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集成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二是加大对我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发挥乡镇农技人员的作用,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5.以农业保险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在我县,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种植业,农民面临自然灾害风险(旱、涝、风、雹等)、市场风险(价格波动、销售难)等。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农民抓住增收机会,增加投资,转变结构与方式,采用农业新技术。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打破农业保险 “供求双冷”的僵局。
主办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县文化路东段11号 邮编:123100 Email:fmxzfbdib@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49号
辽ICP备2020013343号 网站标识码:2109210006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8811630 网站举报邮箱:fmxzfbd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