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高级农艺师——李相宇

日期: 2017-08-22 浏览量:3 文字大小:

  1941年,李相宇出生在朝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的童年充满了坎坷,正当发奋求学时,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只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了。在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期间,他专心研究种植棉花技术,通过几年试验,积累了丰富经验,渐渐地成了当地的植棉行家。1975年,他应邀到阜蒙县他本扎兰乡当棉花技术员。

  李相宇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后,他深感自己的文化底子薄,没有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服务。1978年,他去沈阳农学院学习大专课程。在学习期间,他总是早晨第一个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有时间就钻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经过勤学深思,储备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毕业后又回到原单位工作。那时,我县大田农作物产量很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因虫灾减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有一年,他发现一种叫云斑金腮龟的虫子,对玉米生长危害很大。虫害发生的地块亩产才百十来公斤,甚至几十公斤。当时,国际上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了消灭这种虫灾,李相宇从发生虫害严重的地块儿里挖回200多个幼虫,拿到家里认真观察记录它的发育成长的全过程和活动规律,掌握了这类害虫的科学数据,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由于防治方法得力,每亩玉米增产一百多公斤,因而有人称李相宇为“灭虫王”,他写的学术论文《云斑金腮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昆虫知识》上,并在第19届国际昆虫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他的事迹被收入国际名人辞典中。

  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一片生机,广大农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可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上没有普及。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耕作方式还在沿袭着,李相宇深深地感到,农民要脱贫必须先治愚,要致富必须用科技,他要用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打开贫穷的锁头。

  李相宇1975年受聘从朝阳县来到他本扎兰乡担任棉花技术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任他本扎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1984年被选为乡副乡长,主管农业,1986年被选为乡长,1993年调任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2002年退休,任老科协副会长,讲师团副团长农业科技咨询站站长。30多年来,无论工作如何变动,李相宇一直不断地学习专研农业科学技术,决定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富起来。李相宇的决心和美好愿望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县老科协给他送来了“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的站牌,县工商局送来了“消费者协会投诉站”的站牌,两块站牌都挂在李相宇的门前。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接待农民投诉,调节农资纠纷。

  有一天,李相宇全家人正在吃午饭,突然来了四位客人,看到他们又急又累的样子,李相宇忙叫家人重新准备午饭招待来客,边吃边唠。在谈话中,李相宇得知他们是扎兰乡下扎兰村的冯友清、王文学、王子学等四人,是来投诉的。他们施用二胺的地块,玉米苗小发黄,于是就怀疑二胺是假的,听完他们的叙述后,李相宇向他们详细介绍二胺的作用和特点,告诉他们施二胺会造成小苗营养不全。到下午他们要回家时,班车已经没有了,四人很着急。于是,李相宇叫儿子开着自家的小面包车将他们四人送回40公里外的扎兰乡。这事成了当地的新闻,后来李相宇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还有一次突然来了一位投诉者,他情绪激动,满脸怒气,李相宇理解投诉人的心情,先给他们沏上茶,点上烟,让他稳定情绪。来客说:“我已到县法院起诉了,也到镇派出所登记备案了。我家的玉米田被坏人喷上了烈性农药,玉米苗全死了。为这事儿我都跑八天了,要求严惩打农药的人。”原来他是白玉都村苗家沟屯人,名叫苗崇印,地邻苗某某的花生地,因喷施除草剂药液飘洒到他家的玉米田上,造成玉米叶片上有白点。李相宇听后仔细分析,这不单是农资投诉,而是邻里矛盾的纠纷。当时他坐上自家车赶到现场,看到玉米田却有药害,并不严重,也不影响产量,当场向当事人宣布玉米苗药害是喷除草剂造成的,今后喷农药要留出两条垅做保护行,玉米苗有白斑不会影响产量,这几垄玉米不但不减产,而且肯定能增产,棒大产量高,因为通风透光好。通过李相宇的调节,使苗家叔侄和好了。

  几年来,李相宇坐着自家车先后跑了26个乡镇,调解农资投诉120多场次。李相宇的投诉站多次被市、县工商局评为“消费维权先进站”。

  我县是花生生产区,由于连年重茬病虫害逐年加重,特别是农民传统的生产习惯,制约着花生的产量。为了提高花生的经济效益,2008年县科协包乡送科技,李相宇应邀去招束沟乡讲课。在乡政府礼堂讲完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后,由乡政府统一安排,又到各村各屯讲课,一连讲了74场,到田间地头指导28次,有7350人学会花生高产栽培新技术,改变了原来的耕种方式。秋后经县、乡、村联合验收,平均每亩省成本50多元,增产花生76斤。示范户给李相宇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新技术节本增效,种花生增收百万。”

  近年来,李相宇讲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增产丰收出了名,到处请他讲课,甚至外县也邀请他讲课,而李相宇甘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他说助人为乐,乐在其中。每次下乡讲课,他都要为听课的学员免费发放一至两本实用技术手册。这些手册都是他自己编写,自掏腰包印刷的。每年印刷费都在6000到8000元。另外,他讲课怕岁数大的农民听不懂,亲自制作教具、挂图等,大约每年要花2000到3000元钱,每年下乡讲课的费用是他退休金的三分之一左右。

  记得在2012年春天,李相宇和县科协讲师团的五名同志在下乡途中出了车祸,李相宇多处骨折,住进市公安医院,经三天抢救才脱险。在住院20多天时,听到务欢池镇和招束沟乡等地要请他去讲课,当时他要求出院,医院就是不答应。最后,他在病志上签字,表示后果自负,医生才准他出院。孩子都上来劝阻:“爸呀,你还没有受够罪呀?住院的那些天你整宿不入睡,我们守护你都累倒了,你就不能歇歇吗?”看到孩子们都哭了,李相宇有些犹豫了,但是一想到农民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对孩子们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们要支持我下乡讲课,就开车送我去,不支持,我做大客也能准时赶到。”说服孩子们后,几个乡村的培训班就顺利的开班了。县里的领导和同行们说:“相宇同志,你受到那么严重的伤,在医院多住些天把伤养好再下乡也不迟。”李相宇说:“农民的需要就是命令,我是共产党员,就要无条件服从,尽点义务,让我的晚年发挥出更多的光和热。”

  李相宇退休前曾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一次“市劳动模范”,两次获得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退休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李相宇从2003年开始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维权工作,先后办科技培训班1460多场,培训学员12.6万人次,在每个村屯都有一个科技示范户,接受他的指导,这些户每年能节省生产成本几百元到上千元,增收几千元。

  李相宇下乡送科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表彰。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他“十大新闻人物”称号,省、市、县工商局连续多年授予他“先进投诉站”,县老科协授予他“老科技工作者标兵”,先后有13个乡村送来锦旗。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阜新日报》《蒙古贞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过他下乡送科技让农民致富的事迹。

  为深入了解高级农艺师帮助农民致富的事迹,笔者走进了李相宇的家门。在谈话中了解到,他还有一块4亩地的实验田。我想去开开眼界,李相宇带我走进房后面的菜园子。园子四周用红砖砌了围墙,中间还有一口电井,园子里长满了各种青菜,比如大葱、黄瓜、茄子、土豆等,应有尽有,还有花生等,长势良好,郁郁葱葱。更引人视线的是两米多高的一排枣树,花期将过,结了小枣。李相宇向我介绍:“早在2003年,我从山东引进的圆枣接穗,以当地山上的山枣为砧木嫁接而成的。我给它起了名叫蒙古贞圆枣,经过十几年的反复嫁接、顺化、栽培、研究、培育,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蒙古大圆枣的特点是:果特大,单果重40-50克,最大果重76克,七八个果就有一市斤,品质优良,市场畅销。

  参观完李相宇的实验田,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李相宇这个人。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非常勤奋,家里家外天天忙。他把学到的知识尽量用于实践,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村。让每个农民都赶快富起来,成了他人生的追求。他真是一位感动蒙古贞的好人!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