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四五” 科技创新规划

日期: 2023-04-07 浏览量:308 来源:阜蒙县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编辑:胡凯 文字大小: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据阜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期的3户增加到11户,增长了266.6%;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家(注:此项工作2018年开始)。

----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项,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已累计实现3.58亿元。

----累计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专项40余项,争取资金5000万元。

----组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

1、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是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实施意见》、《阜新市落实国务院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任务分工实施方案》等10余项政策文件。二是2017年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阜委发〔201717号)等科技强市“1+5”文件,全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发展。三是落实了《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投入的通知》(阜政办201848号)。在省、市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排山楼金矿、金凯化工等企业年度研发支出突破1000万元,化工、铸造产业研发支出增加较为明显,规上企业研发支出的填报企业从2015年的7户增长到2019年的13户。五是每年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等活动,全县科技创新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2、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激发转型振兴新活力。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绕氟化工产业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7.16亿元、同比增长58%19户企业、19个品种,产值29.14亿元。对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并超额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期的3户增加到2019年的11户,增长了266.6%;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注册量已达20户。三是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科技企业产品“走出去”,辽宁凯莱英医药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享受出口保单承担20%保额的优惠。四是实施对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到2019年已有15户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

3、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组织全县相关企业参加阜新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已累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三是已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3.58亿元。积极落实省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组织推荐省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6项,获批省直投基金4200万元。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县产业园区已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

5、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实施科技特派行动。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团11个,组织50多名科技专家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40个(项),促进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生产效益快速提升。二是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我县的“阜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继续巩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基地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明确了阜蒙县树莓繁育基地、于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可长期推广复制的科技示范基地,确立长效机制,发挥示范带动推广作用。

6、加强校企业合作,筑牢创新发展根基。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上,一是开展了辽宁工大各学院与我县各产业基地(园区)帮扶对接工作,2017年辽宁工大专家教授与包括我县多家企业在内的全市96户企业开展了对口帮扶合作。825日市政府与辽工大签订市校共建协议并启动第一批市校合作研究课题。二是积极参与省、市招才引智平台工作。组建参加大连“海创周”活动,引进了相关人才数名。辽宁奥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生猪合作研究中心、英国英联农业集团奥尼尔公司三方参与的饲料近红外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成功签约,这标志着又一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落户阜新。辽宁升联生物科技公司与海外学子进行了签约。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县级机构改革后,科技局机构和人员并入县发展和改革局,人员减少,科技专项经费逐渐取消,另外,由于科技体制改革等原因,市级科技部门对县级科技部门固定的经费支持也已取消多年,再加上县本级财政至今没有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使得全县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单位和企业,除了申报相关课题、项目成功而获得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外,目前很难获得县级财政的支持,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单位和企业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政府和企业R&D经费投入额与全县GDP总额的比例达不到要求的1%以上。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期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阜蒙县科技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迎来的新机遇。一是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类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全球技术中心将向中国转移,成为未来科学发展新契机。二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创新型辽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推动我国在转变科技管理方式、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2、面临的新挑战。我县的科技创新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同全省、全市的形势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产业科技创新面临加剧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制造业的强势回归,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的实施,使本来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技术附加值低等问题的“辽宁制造”产品进一步遭受致命的挤压,国际市场份额减小。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未来“辽宁制造”产品能否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亟需依靠产业技术的革命性创新来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正面临强大国际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

二是创新要素集聚面临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带来的挑战。南方发达省份进入市场经济较早,在资本、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配置中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已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占得先机。近年来,阜新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所提升,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导致成果外流,人才外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有效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将成为阜新实现全面转型振兴的关键。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面临体制机制性矛盾带来的挑战。现有机制体制束缚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积极性。只有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度的藩篱,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充分释放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使阜新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激发阜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四是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尽管全县经济呈现出逐步起稳的态势,但仍然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增幅锐减,直接影响了企业研发投入,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成为新形势下需要破解的新问题、新挑战。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与经济融合,梯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先支持原始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优势产业的完整技术链,实现自主可控,防范科技领域重大风险;优化科研平台布局,完善区域创新机制,培育产业增长带;引进培育高水平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创新开放合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建设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平台,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产业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域内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主要科技指标在全市各县区排名上游,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2、具体目标。力争到2025年: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8%--1.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计划达到60亿元,增加值规划末年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0户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实施2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实现3亿元。

——科研基地布局更加合理。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突破5个,市级科研平台数达到20个左右。

——引进科技特派团5个,科技特派员35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个(项)。

——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专家3人,引进团队1个。

(三)战略重点。

    1、着力完善产业技术和区域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2、着力增强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力争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支撑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等高效载体和平台,加快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是积极争取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项目资金。二是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三是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赋予高校、院所的研发团队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行动。

    (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的原则,通过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以社会化服务为内涵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力争到2025年,我县市级研发平台数量达到20家左右,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0家,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普遍优化,科技成果产出数量明显提升,服务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三)培育高新技术创新链,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氟化工产业创新链。依托我县现有氟产业优势,加快完善形成基础氟化工原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无机氟化物等,培育氟化工核心企业,承接国内氟化制品产业转移,加快提升产业链条的丰厚度、完整度和关联度,努力打造“氟化工之都”。

2、新能源产业创新链。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积极推广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设施农业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注重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强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高效低成本储能、大型先进风电机组等技术应用,建立安全、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新能源体系。

3、铸造产业创新链。以铸造产业基地为核心,推进力达铸造等重点企业研发新型特色精密铸件、短流程铸件,为沈鼓集团、沈阳机床等通用及专用机械、机床及功能部件提供所需的配套产品,积极推进铸造产业向大吨位及精密铸造方向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依托凯莱英、阜新蒙药等医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现代中药(蒙药)、功能性保健品。加快推进重大疾病、多发性疾病及传染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药物产业化。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依托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1、油料产业链条。做大维远、康龙集团等现有企业,开展招商,以花生油为主,形成特色功能油、花生乳、花生酱、休闲食品和花生、大豆蛋白等产品的加工链条。

2、畜禽产业链条。新引进牛、羊、驴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以畜禽冷鲜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制品为主,发展分割肉、冷鲜肉、熟食制品、清真食品和毛纺制品、羽绒制品等。   

3、粮食深加工产业链条。做大三沟酒业、屈氏庄园等现有企业。

4、果蔬深加工产业链条。做大丰泽树莓、辽宁田园等现有企业,新引进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干果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南瓜籽仁、速食玉米、速冻蔬菜、树莓、马铃薯、食用菌等果蔬深加工产品。

    (五)推进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与设备科技体系,促进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发展食品安全应急检测技术,为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六)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探索科技贷款担保、科技保险、产权交易与股权交易等新模式,引导创投、风投以及天使投资等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七)推进科技体系进步活动。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消防、环保、质量等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进步活动。将各领域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科技研发项目纳入年度各级科技计划给予必要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从更广阔的视野统筹谋划和系统布局阜蒙县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县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建立纵横结合的科技工作格局,横向协同县直部门共同研究明确各行业、领域科技创新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业、平台、企业、人才、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配置模式,助优扶强,集中资源保障重点任务实施。纵向上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的联系,为我县科技事业的发展定向把关,提供支持。

(二)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确保《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内容能够落到实处,用足国家及辽宁现有政策措施,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双向兼职,鼓励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提供依据。

(三)加大科技政策体系的贯彻落实力度,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根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落实好国家、省和市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使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省、市现有的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进行系统梳理,围绕全县科技发展重点,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政策环境的改善。

2、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念,提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全域创新、全民创业,营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环境,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要提升领导干部善于运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持续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普之冬”等各类专题科普活动。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