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蒙古族乌力格尔

日期: 2024-12-11 浏览量:2093 来源:阜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阜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字大小:

    
   
   
  蒙古族乌力格尔即“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尔沁(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胡尔沁说书产生于成吉思汗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用“胡尔”或“朝尔”说唱《江格尔》《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
  1637年,蒙古勒津部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驻牧,与原居于此或相继移居该地的其它部族和兄弟民族一道,在接受农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蒙古勒津民间文化,胡尔沁说书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一时期,很多汉文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文小说,尤其是恩可特古斯(约1800年)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偰僻传》《羌胡传》,共212万字)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胡尔沁的说唱书目,从而,在蒙古勒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像旦森尼玛(1810-1889年)这样著名的胡尔沁说书艺人,推动了胡尔沁说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虽然胡尔沁人数减少,但这一艺术从炕头到舞台,从农家到城内录音、录像、比赛,走向了发展繁荣之路。
  蒙古勒津胡尔沁说书主要分布在我县35个乡镇的300多个蒙古族村屯。鼎盛时期全地区有300多名胡尔沁,现只有3名胡尔沁。蒙古勒津胡尔沁说书有20多个套路、70多个词牌,有20多个曲牌、数百个曲调,有历史小说类和当代事件类120多个书目。
  阜新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转为地域名称)。地处辽宁省西北部边缘地带,东邻彰武县,西接北票市,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南望北宁市、义县,隶属辽宁省阜新市,下辖35个乡镇,382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0.3%。阜新县历史悠久,化石戈镇胡头沟玉器墓的考古发现,表明境内有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1986年在沙拉镇查海村发现原始氏族部落遗址,经专家考证,距今76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是“红山文化”源头和根系。1903年前称阜新县为“蒙古勒津和硕”,1958年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据《元史》记载,金朝末年,蒙古可汗成吉思汗加封其异母弟别里古台为广宁王(治所在今辽宁省北宁市),将辽西地区划为蒙古王族的世袭领地。从那时起,蒙古王室的“阿巴嘎那尔”以及察哈尔、兀良哈、喀剌沁等部之兵民,先后徙居、驻牧于辽西一带。明代末期,奉后金汗皇太极之命,土默特蒙古勒津部3万余人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驻牧。由于蒙古勒津人占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尽管这里是皇太极分封的土默特左翼旗,人们还是按习惯称其为“蒙古勒津和硕”。
  蒙古勒津是较早接受农耕文明成为“有墙部落”的蒙古部族之一。在接受农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与原居于此或相继移居该地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蒙古勒津民间文化。
  关于胡尔沁说书的起源,《蒙古秘史》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带领几名部下到“克者惕”部落赴宴。其中一人在酒宴上豪饮大醉,并在宴席中失态。赴宴回来后,盛怒的成吉思汗要杀掉这名给自己丢面子的部下。这个部下急忙对成吉思汗说:“请让我为您说一段故事,然后您再杀我吧。”于是,这个部下拿起一把“朝尔”,边弹奏边说唱了一段降妖的神话故事,在场的人都听得入迷,纷纷喝彩。爱惜人才的成吉思汗遂免去了他的死罪,后来还经常带着他参加各部落的交往活动,只是不再让他喝酒,而是让他为大家表演说唱,为酒宴助兴。这说明胡尔沁说书起源于成吉思汗年代。
  纵观胡尔沁说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成吉思汗年代至元朝末年,可称其为“萌芽产生期”。这一时期的特性主要用“胡尔”或“朝尔”说唱《江格尔传》《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从元朝末年至清朝末年,为“形成发展期”。随着历史的进程,到清朝时期胡尔沁说书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许多汉文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文小说,尤其是恩可特古斯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的问世,大大丰富了胡尔沁的说唱书目,从而,在蒙古勒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像旦森尼玛这样著名的胡尔沁说书艺人。蒙古族文学的繁荣,推动了胡尔沁说书的极大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复兴成熟期”。这一时期,虽然胡尔沁人数减少,但这一艺术从炕头到舞台、从农家到城内录像比赛,正在向科技现代化方向发展。
  胡尔沁说书是一门综合艺术,所演唱的曲目,不是平铺直叙的简单说讲,而是一种复杂的口头文学创作过程。把说唱、拉琴、表演融为一体,以吟诵式的语调讲述故事,以民歌化的词章作为词牌,以各类民间音乐作为曲牌,语言乡土气息浓厚,说起来朗朗上口。唱词俗语、谚语、民歌化,曲谱通俗化,易于理解,很受欢迎。胡尔沁艺人是坐在炕上或椅子上进行表演,用胡尔拉、击、弹奏各种曲牌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渲染气氛。其表演主要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及嗓音高低,书中人物通过说书人的讲述“现身”。
  胡尔沁说书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胡尔沁艺人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艺术技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在历史上,胡尔沁说书艺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它不次于过去在民间享有声誉的蒙医大夫。在人们心目中,胡尔沁艺人是个“福星”,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免灾免祸、保人安康、带来幸福的神人。所以,人们往往以最高的礼节来请胡尔沁艺人,表示对胡尔沁艺人的尊重。请胡尔沁艺人的原因大体分为三种:一是纯娱乐性为目的;二是庆祝新房落成,为天地神灵助兴,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为目的;三是带有精神治疗久医不愈的病人为目的。正因为这三点目的,就把胡尔沁艺人的身份提高到极高的位置。如请胡尔沁艺人,要带上高档礼品,外加蒙古族最高礼节的“哈达”。胡尔沁艺人同意去,就会接受“哈达”,否则不接受。
  胡尔沁说书,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音乐有其地域风味,它伴随着蒙古勒津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鼓舞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胡尔沁说书对传承古代文化也影响很深,由于胡尔沁说书是口头文学形式,很多传说、长篇英雄诗史都是由胡尔沁口传心授而流传至今。胡尔沁说书还作用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很多精华部分被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吸收而发展繁荣,填补蒙古族没有戏曲空白的“阜新蒙古剧”也可以说是在它的基础上诞生的。
  总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指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胡尔泌说书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发展,以其民族特点、地方特色、时代风韵和更完美的艺术风格,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民的情操,永立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现在很多青少年丢失了母语——蒙古语,所以,胡尔沁说书后继乏人,蒙古勒津现有胡尔沁仅占兴盛时期的3%,常年说书的仅有3人。如不抢救保护,再过几年,这一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将会灭绝。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