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日期: 2024-05-14 浏览量:6720 来源:阜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阜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字大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76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但由于地处边塞地区,只有少数年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年代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管辖地。西周和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东周战国时期,今县境属燕国境,介于辽西、辽东两郡之间。秦代,秦初县境分属辽东、辽西郡、燕长城以北为东胡辖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今县境属饲奴地。西汉初期,属匈奴地,元鼎四年(公元前119)为汉属塞地。东汉时期,属幽州刺史部,后属东部鲜卑辖地。三国时期,属鲜卑柯比能部辖地。西晋时期,属鲜卑慕容部。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割据政权占据。南北朝时期,今县境属契丹辖地。隋代,今县境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唐代,今县境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今县境北部为其所辖,南部仍属营州。辽代,今县境属辽国上京道辖。金代,今县境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北部属懿州管辖。元代顺元年(公元1330),今县境南部属广宁府路,其余地区属辽阳行省辽阳路。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在懿州置广宁后屯卫,隶辽东都指挥使司、辖今县境大部。正统,景泰年间,蒙古兀良哈三卫(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受鞑粗侵逼南移,今县境属泰宁卫辖地,隶属努儿干都指挥史司。清崇德二年(公元1637)在今县境内设置土默特左翼旗,后隶属卓索图盟。乾隆三年(1738),设塔子沟厅(治所今凌源)。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塔子沟厅析置三座塔厅(治所今朝阳),并于鄂尔土板(今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乡境内)设巡检门,管理土默特左翼旗的汉民事务。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三座塔厅为朝阳县,土默特左旗的汉民事务朝阳县管理。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县衙设在原鄂尔土板巡检衙门。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 取“阜新”二字为县名。土默特左翼旗与阜新县并存,实行蒙汉分治。光绪三十年(1904),朝阳县升为朝阳府,阜新县隶属朝阳府。宜统三年(1911)县治移至水泉(今城区街道办事处),民国初期仍延续清末建置。1933年,日本侵略阜新,日伪当局于19401月日由阜新县境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和阜新镇等地置阜新市。同时,废除蒙汉双重行政体制,去县存旗, 旗驻地由王府迁至阜新镇。旗仍隶属伪锦州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阜新县政府于19459月成立。驻今城区街道办事处。19463月,阜新县政府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简称阜土联合政府)驻平安地。1946421日,阜新县与彰武县合并,成立阜彰土苏(阜新县、彰武县、土默特左旗、苏鲁克旗)联合政府驻哈尔套,隶辽西(后改辽吉)省。19471月,改隶辽北省。是年9月,撤销阜彰土苏联合政府,恢复阜土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83月,在北票、阜新、义县边境地区成立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隶属冀热辽办事处,今县境蜘蛛山、伊吗图、佛寺、卧风沟、王府、红帽子、七家子等地为其所辖。19495月,撤销此县级行政建制。

 民国35(1946)1月,国民党占据阜新市区和阜新县部分地区,成立阜新市、县政府。19477月,国民党将阜新市和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县旗并存。阜新县驻地由阜新镇迁至海州,土默特左旗驻今城区街道办事处。旗、县均隶属于热河省。

  1948318日,阜新全境解放,国民党阜新县、土默特左旗政权垮台。阜土联合政府移至阜新镇,隶辽北省,1949421日,辽北省与辽西省合并为辽西省,阜土联合政府隶辽西省。是年59日,阜土联合政府改称为阜新县政府,89日,又改称为阜新县人民政府。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后,阜新县隶属辽西省。19546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隶辽宁省。195628日,经国务院批准,辽宁省设置4个专区,阜新县属锦州专区管辖。195710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4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915日,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划归阜新市领导。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